課程內容#
OSI 7 層模型#
注意每層對應的數據單元。
數據的封裝#
- 發送前,不斷地加頭部:報文👉報文段👉數據報👉幀
- 到達交換機,從幀頭中找到路由器的地址
- 到達路由器,拆頭部,加頭部
- 當匹配到具體主機時,再不斷地拆頭部,得到數據
分組交換 VS. 電路交換#
分組交換網絡#
通用的互聯網都是基於分組交換。
Message 切分成多個 Package 進行傳輸,路由選擇協議決定 Package 的路線。
優勢:帶寬共享,簡單,成本低。
不足:存在延遲,可能丟包。
存儲轉發機制#
路由器會等 Package 到齊後才會轉發。
PS:當發生異常情況時,可能觸發超時重傳,或者 3 次冗餘 ACK 重傳。
排隊延遲和分組丟失#
排隊延遲是所有延遲里最不可控、出現波動最頻繁的延遲。
觸發路由器超時重傳的等待時間會根據上次丟失情況調整。當發生超時重傳時,路由器會增加預期等待時間。
PS:路由器有多個端口,每個端口有輸入和輸出緩衝區。當路由器裝不下時,就容易導致丟包。
轉發表和路由選擇協議#
微觀:轉發表,每個目的 IP 地址對應一個輸出鏈路。
宏觀:路由選擇協議,基於轉發表做路由選擇。
電路交換網絡#
類似電話,雙方建立一條獨立的物理通道,由路由器維護連接狀態。
優勢:高效、安全、可靠。
不足:資源有限,一條線路只能有一個連接。
那可以通過下面兩種方式增加連接數。
頻分復用#
不同頻率負責傳輸不同類型的信息,如下行數據、上行數據。
時分復用#
把時間分段,達到復用的效果。
難點:分段粒度。
時延、丟包和吞吐量#
結點總時延#
傳輸時延主要考慮一個包 / 單位的傳輸時間,而不是整個數據的傳輸時間,否則受數據大小的影響太大。
排隊時延和丟包#
平均排隊時延與流量強度之間呈指數級關係,當流量強度趨近於 1 時,排隊時延指數增加,從而導致丟包。
注:流量強度 $=La/R$,其中 $L$ 為每組的比特數,$a$ 為流量到達隊列的速率,$R$ 為隊列中推出比特的速率,即鏈路的傳輸速率。
吞吐量#
鏈路的吞吐量,取決於鏈路中各個環節的最小吞吐量。
附加知識點#
- 網絡多層模型
- 分層帶來的好處:各層之間獨立;靈活性好;易於維護;促進工作標準化。
- 每層的功能:差錯控制、流量控制、分段復用和分用、連接建立和釋放。